|
||||||||||||||
發明是人類的當務之急 | ||||
![]() |
||||
發布時間: 22-05-11 01:08:38pm 文章來源: 企業家雜志 | ||||
文 | [英] 詹姆斯·戴森 譯 | 毛大慶
每一天都是一場冒險,為了生存,公司必須不斷發展和創新。 當別人都感到筋疲力盡時,那就是加速的機會 1983年,經過4年的創造和測試,我設計的第5127個氣旋吸塵器手工原型終于成功了。也許我應該揮著拳頭,從車間跑到馬路上,尖叫著:“我發現了!”尤其是在經歷了5126次失敗后,這本是我該有的反應。但是,我非但沒有感到興高采烈,反而莫名有些沮喪。 怎么會這樣?答案在于多次的失敗。一天又一天,我頂著巨大的壓力,努力研制一種更加高效的氣旋分離器,用于收集和分離氣流中的灰塵。每天我都設計并制作出幾款氣旋分離器,并逐一進行測試,評估其除塵效果,期望它達到有效吸附0.5微米灰塵的效果——人類頭發的直徑為50?100微米,同時盡可能少地消耗能量。對于門外漢來說,這聽起來可能既無聊又乏味,我非常理解。但是,當你為自己設定了一個目標,這個目標一旦達到,就有可能為現有的技術和產品開創出一種更好的解決方案,你就會變得投入、上癮,甚至一發不可收拾。 人們常認為發明是靈光一現,現實恐怕很少是這樣的。與最終取得的成功相比,發明的過程中失敗更多。研究的過程需要做許許多多試驗,要接受甚至享受失敗,但還要繼續試驗,遵循從觀察中獲得的結論進行研究。發明往往更看重的是耐力和觀察,而非靈感。 發明在今天之所以如此重要,是因為年輕人熱衷于拯救地球、改善環境,并積極尋找治療致命疾病的方法。我確信,這些問題都可以通過努力研發來解決。 從錯誤中吸取教訓,也應該自由地犯錯誤 我學到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則就是,一次只改變一件事。人們認為,重大突破是靈光乍現而來,或是由洗澡時的“尤里卡”時刻帶來的。我希望我也能這樣,但“尤里卡”時刻非常罕見。 我把自己埋進開發設計吸塵器原型機的世界里。我做了5127個原型機,最終找到一個可用于生產授權的模型。不停地測試并做出一個又一個改變極其費時,不過這是必要的。失敗是非常重要的,我們確實應該從錯誤中吸取教訓,我們也應該自由地犯錯。 仰望星空,腳踏實地 我知道,在一定程度上我同時具備了毅力、決心、勇氣以及可能稱為純粹的沖勁兒的品質。這些品質是由天真樸素的智慧支撐起來的。你應當仰望星空,腳踏實地,堅定不移地向著夢想前進,但路途中也需要不時停下腳步,質疑自己和專家的意見。不斷質疑一個想法或一個產品的有效性,聽起來可能有些天真,但我可以說,它對我和戴森的發展很有用,我認為它對未來的發明家、工程師、設計師和制造商來說都會行得通。詢問你的客戶,他們想要什么,然后提出解決方案。精益求精是大多數工程師的天性,它刻在了我們的基因里。 推廣新技術需要堅定的信念 自主研發或獨立創業更好,雖然起步慢,但可以讓企業有機生長、逐步壯大。企業家可不是媒體想象中的大男孩。企業家要創造新產品和新機會,并在這個過程中創造有回報的就業機會。企業家最好成為不斷更新、推動進步的循環過程中的一部分。每一天都是一場冒險,為了生存,公司必須不斷發展和創新,變得越來越好。沒有比滿足現狀更危險的事情了。 我堅信,科技能夠解決問題——從生產更可持續和高效的產品,到生產更多更好的食品,以及創造一個更可持續的世界。能夠引領世界的是科技的突破,我們需要心懷光明的新思想,樂觀地走向未來。 編輯 劉伊純
|
||||
【關閉窗口】 |
中國企業聯合會、中國企業家協會 地址:北京市海淀區紫竹院南路17號 郵編:100048 中國企業聯合會信息工作部 技術支持 京ICP證 13027772號 |